光的教堂:馬蒂斯與修女的約定

2025-11-18

1941 年,馬蒂斯因癌症開刀,身體長期虛弱,無法再握筆作畫。那段時間,他幾乎被病痛與孤獨包圍。就在這個生命的低谷裡,他遇見了一位年輕的護士 Monique Bourgeois。這位女孩後來成為多明尼加修女,法號 Sœur Jacques-Marie(雅克–瑪麗修女)

幾年後,修女邀請馬蒂斯協助設計法國南部尼斯附近小鎮 瓦斯克(Vence) 的一座小教堂。原本他只想提供一些意見,卻在過程中被深深感動。這位修女的單純與信仰,使他重新感受到一種被召喚的力量。馬蒂斯後來決定親自出資並全面設計整座教堂

他將之命名為 〈瓦斯克的玫瑰聖母小教堂(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)〉,也就是人們今日所稱的「馬蒂斯教堂」。從建築的結構、彩色玻璃、陶板壁畫,到祭服與祭壇布,他幾乎親手完成每一個細節。這不再只是藝術家的作品,而是一場關於「光」的信仰實踐。

馬蒂斯曾說:「我想用光來祈禱。」

教堂的牆壁是潔白的,象徵靜默與純淨。三面巨大的玻璃窗上,是他以剪紙為原型設計的彩繪玻璃藍、綠、黃交錯,光線在白牆上變幻,如生命的脈動。當陽光灑入時,那些花葉與線條投映在地面與牆上,隨著時刻的轉換而流動。

其中一扇玻璃窗的主題被稱為 〈生命之樹(The Tree of Life)〉
它象徵著信仰中的光、永恆與再生,正如馬蒂斯自己,在肉體受限之後,仍以剪刀與色彩尋得新的自由。

他不再是手持畫筆的野獸派領袖,而是一位用剪刀與光創作的祈禱者。剪紙成為他與上帝對話的語言,而這座教堂,就是他生命最深的見證。

對我而言,這段故事不只是藝術史的一頁,更像是一封從光裡寄出的信。
馬蒂斯在教堂裡留下的光,穿越了時間,也照亮我自己的剪紙創作。

或許,每個創作者的路上都會有一段「無法再畫」的時期,但光從未離開。
它只是換了方式,有時是筆,有時是剪刀,有時,是靜靜照在我們心裡的一道亮。

作者:蔡霓臻